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江西、浙江为什么有那么多客家人?(二)

发文单位:   发表日期:2021-04-15
[字体显示:  ]  [收藏] [打印] [关闭]

闽西客家倒迁入浙也早在明代就已开始,如据《下邳郡阙文政公系七修族谱》载,明代永乐年间,上杭通贤阙氏开基祖文政公七世裔宇忠迁至浙江省松阳县石仓源后宅村,八世裔朝满于明代中叶迁至浙江松阳石仓源横路下。但比起倒迁入赣较为复杂的多种情况来,闽西客家人倒迁入浙的情况较为简单,主要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少量前往经商,大量应招前去种麻种菁。

其一是赴浙经商或办厂。

浙江地处东南水乡,物产丰富。自古经济发达,人民富足,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商业贸易繁荣。闽西地区出产的土纸、烟丝及闽西客家的种蓝、制蓝技术在浙江地区互补性强,市场广阔。因而闽西客家人早在明清时期就闯荡江浙,经商办厂,异常活跃,有的人甚至业绩很突出,在当地置业定居。如:

上杭蛟洋塘夏《邹氏族谱》载:十四世邹庚福,字其任(行富),明末,在浙江一带经营靛青行业,生意兴隆,顺治年间(1644-1661)定居武义县岗头村。

据《下邳郡阙文政公七修族谱》所载雷春发嘉庆五年(1800年)撰《仓亭克荣阙公传》云:“公讳学易,字正英,号克荣,别号仓亭,世居闽之上杭县,与余同乡井。公父兆亨公营业于松阳之石仓源,遂迎乃祖弼文公卜居焉。兆亨公兄弟四人,公兄弟七人,公居长。公幼而疑有大志,读书颖会。兆亨公与兄弟析业为四,而公又承父命析业为七,于是家中不赀,而公遂肩承钜任焉。兆亨公命弃儒业勤贸易,稍稍克裕,不数十年增至千余石……公析居时仅得十二石耳。一家不数粥,公早夜不遑,克勤克俭,以致温饱,公之创业艰难垂易后昆。”“疑有大志”的阙克荣弃儒从商果然很快发迹,仅迁浙第二代就已至千余石之产业。

浙江云和县大牛村《张氏族谱》载:“大牛村的张氏裔孙是第十一世先祖在祥公从福建上杭迁到黄羊五都开基。第十三世先祖元清公又从黄羊迁居大牛村创业,兴建家园。在大牛村建立土铁炉,开发炼铁业,土铁源源不断地畅销全国各地,尤其是丽水、温州、金华、兰溪一带,生意兴隆。这一时期可谓是大牛张姓裔孙的黄金时代。”早在宋代,朝廷就派郭福安到上杭管理紫金山金铜冶炼,闽西多地也早有冶炼铜铁的矿场和冶炼场,张氏将冶铁技术带至江浙开炉,市场更大,可谓精明,上杭张氏于是在大牛村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用毛竹造纸也是闽西客家的传统产业,长汀所产玉扣纸、连城所产连史纸等是中国手工造纸的名牌产品,学生书写用纸、迷信用纸、包装用纸乃至书法用纸等各类齐全,自宋代以来就畅销海内外。浙西南地区盛产毛竹,且靠近江浙大市场。闽西客家于是有人赴浙开设纸坊生产土纸,成功后在当地置业定居。如:

傅其湘主编的《浙江傅氏族谱》(1927年)载:(上杭白砂)高冈公……清嘉庆间以纸商于浙开基。

浙江《龙游县志》载:“三元戴冯氏,原籍上杭,清康熙间商于龙游。”甘满堂在《清代闽西的客家商人》一文中提及:“龙游大纸商黄静斋,其祖自闽之上杭,贸易龙游,后住不归。”清代著名画家、上杭蛟洋华家亭人华喦,赴杭州、扬州学画前,也曾到家乡人在浙江开办的造纸厂当学徒,并送货卖纸,得画纸之便,闲暇涂鸦,终成画家。

其二是应招徕前往浙南、浙西各地种菁种麻。

至清代康年间(1662-1795),闽西客家倒迁浙江移民达到高峰。其主要原因是明末清初浙西南山区遭遇战乱,尤其是“三藩之乱”后,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经济萧条。据康熙《衢州府志》卷5载:“独衢之江(仙)、常(山)、开(化)三县,温之永(嘉)、瑞(安)等五县,处之云(和)、龙(泉)等七县,被陷三载,困苦,备极颠连。又如西安城廓虽存,而郊原或为贼据,或筑壕堑,以作战场,较与受害各邑相等……自闽回处,唯见百里无人,十里无烟。”因此,浙江地方政府纷纷发布并实行招徕政策,招各地民人前往开垦种植。

闽西战乱少及,“生齿日繁”,人多地少的矛盾向来突出,走南闯北外出谋生者多。除了迼纸、炼铁、打铁、卖药等行业,闽西客家人还擅种菁、麻,汀州蓝靛产业兴旺,产品常远销珠三角穗、港及江浙纺织业发达地区。浙西南地区毗邻苏、杭、沪,水陆交通较为方便,菁麻产品销路较广,一些精明的闽西客家人于是揪准机会,向浙西南山区移民,大力发展菁、麻产业。如:因受明清之际“兵匪”和“三藩之乱”的蹂躏,云和、龙泉、庆云、景宁之间,“沿溪一带,尽成荆棘”,闽西人入迁此处垦殖者不少,他们居住于龙泉溪两岸的赤石、桑岭之间,以致“赤石、桑岭之间纯乎闽音,多福建汀州人侨居者”。其“纯乎闽音”即汀州客话。

松阳县县志载:“汀州腔,石仓源、小巷一带及清源岔等处语之。”石仓源、小巷和清源岔毗邻云和县,其汀州腔客话已连成一片,如今当地客家话仍可以与闽西来客对话交流,可见闽西客家人在当地已“反客为主”。

青田县北瓯江两岸的沿江丘陵地带以及西南小溪江两岸皆闽西客家移民。据傅长盛《瓯江汀水一脉亲》一文介绍,青田县小坪坑傅氏1829年编修的族谱记载,傅氏先祖允辉公清朝乾隆初年在“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古田里交垟土名甲子坳居处”。“古田里交垟”即今上杭蛟洋。据蛟洋傅氏族谱载,明末至清朝乾隆末年该族一共有200多人搬迁浙江。另据青田县志办公室提供的氏族调查资料表明,汤垟乡小佐村的丘岩严的祖先是从福建迁入并以种靛为生的,小令乡麻坑村的傅氏人家亦认为,其先祖从福建迁来已历9-10代,最初迁入亦以靛业为生;另一张姓移民后裔说其族谱载其先祖“游浙瓯踪,停西廓开设靛行”,亦以靛业为生。这些家族皆应迁自闽西。

据民国丽水县志记载:“靛青,闽人始来种之,俱在山,今渐种于田矣”。“在丽水南部的瓯江两岸,当地农民内部交流用的不是本地方言,根据云和县和青田县的情况,可以推证此区有一定数量的闽汀客家人分布,所用方言即客家话。他们是‘三藩之乱’后从福建汀州迁入的。”

在丽水和松阳两县邻接处,清代设有宣平县。现为丽水、松阳和武义县所分辖。清初人云:“至于一切百工之业,俱为异郡寄民所专,尤见钝绌,靛苎诸利,归之闽人。”这里提及的种蓝植麻获利之闽人,应为汀州客。

龙泉县迁入闽西棚民较多。清顺治《龙泉县志》云:“土著鲜少,客廛多闽暨豫章。”光绪《龙泉县志》曰:“溪岭深邃,棚民聚处,种麻植靛,烧炭采菇,所在多有。唯木厂实繁有徒,易藏奸匪。”“其民与江右暨闽异姓勤播植,旁山结茅。”这些棚民大多来自福建与江西,“种麻植靛”者,当是闽西客家人无疑。当地土著与其一道搭棚耕山。在《浙江省龙泉县地名志》中,28个有迁入时间和地点的族谱资料中有6种是闽西汀州客家族谱:李车坑村巫氏迁自福建长汀,道太源村廖氏和锦祥村廖氏迁自福建上杭,墙头巫氏、碧龙杨氏、杉皮寮黄氏都迁自汀州,迁入时间是康熙、雍正年间(1662-1735)。

遂昌、景宁、缙云等县亦“田瘠畏旱,多种麻靛,闽人杂处”。种麻靛者应是闽西客家人。缙云县赵长庚所藏89种族谱中,有上官、蓝、赖三姓的6种族谱记载先祖迁自汀州。方言学者林清书甚至认为,遂昌等县闽西客家移民后裔所操方言是武平腔。

清光绪《泰顺分疆录》卷2载:“自康雍以后,我汀州人入山种靛,遂至聚族而居,今皆操汀音。”

清乾隆《汤溪县志》卷1引万历旧志有云:“闽人依山种靛为利”,光绪《遂昌县志》卷6则载:“崇祯戊寅(1638年),闽人种麻靛者发难于金华”,“汀州人邱凌霄父子与金华人陈海九有隙,勾海贼称兵作乱”。这里所谓金华即其属县汤溪,汀州人于明万历前就已在那里“依山种靛”。

江山县南山区多有汀州客家聚居。清康熙《江山县志》载:崇祯十五年(1642年),江山县“二十七都闽人种靛者揭竿而起,屠戮张村、石门、清湖等处”;顺治五年(1648年),“闽寇魏福贤嚣聚亡命,出没三省”,至顺治“十四年三省会剿始平,丁壮死徒殆尽,往往乡行竟月,绝无人烟”。江山南部山区20种族谱来源,列表如下:

据上表,20个姓氏中源自汀州的有12个,占60%,可以说明此地汀州移民占绝对多数。

另据曹树基先生调查,江山县须江黄氏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自福建汀州府长汀县平原里迁来。其宗谱中一份订于嘉庆六年(1801)的契约中载:“当日原系石墩沙地,和苎花利等,概属山脚。惟沿溪一带只有三四担熟田,乃是叶家洋陈姓因系合业无人经理,后被吴姓将木杉峦田兑去,包于玉生公开种。”“立布人吴盛松、吴若雨……今将坐落土名岩坑口合业田一段,东至大溪,西至山脚,南至在溪,北至山脚,布与黄玉生弟边,造屋做靛塘、靛园、菜园及耕种。当日三面断定,递年秋收,交实租谷一硕五斗正。”黄玉生租地主要做靓塘、靛园,可见靛业在闽西客家移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国《龙游县志·氏族志》载:“经明末清初之乱,继以耿精忠之乱,旧族丧亡不少,而迁来者福建长汀人占十之七八。”这里提及的长汀人应是汀州各县人。该志卷8还记载有43个迁自福建长汀的移民所建的村庄,占今龙游县南部溪口区自然村总数的10%。

此外,浙西山区也有部分闽汀移民入迁。然浙西地区毕竟属金衢盆地,地势以低丘为主,夹杂小片平原。此类地形原本开发较早,居民较为稠密,外来移民难以侧身其中。但闽西客家种靛者似是例外。据乾隆《寿昌县志》载:“然如麻、靛两种,亦自近年江、闽蓬民有之,前此来之见也。”江即江西,闽是福建,江西棚民种麻者多,福建棚民则种靛者多,浙西南各地皆然。而种靛是闽西客家的专利,八闽他处皆无。故入迁浙西山区种靛的福建棚民应是闽西客家人。

(原文题为《明清时期闽西客家倒迁赣浙初探》,略有修改)

作者:张佑周

部分图片来源:综合网络

 

编辑:蓝芳、丘凤青  

编审:钟卫红  

监制:邱甫田

 

 

  
收藏】 【打印】 【关闭
联系方式 地址:福建省上杭县龙翔大道客家缘文化中心客家族谱博物馆 电话:0597-3842516 邮政编码:364200 E-Mail:zpg@shangha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