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四川,是历朝粮税的重要来源。明未清初,历经战乱浩劫的四川人口锐减,土著无几,几成废墟。为迅速重建四川社会,清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招徕移民实川,一场规模浩大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运拉开帷幕。勇于开拓创新的上杭客家人,亦不例外地跻身于这浩浩荡荡移民队伍中。上杭客家人向四川移民,闽西方志并无记载,而“四川各地方志对闽粤客家人入川即使有所记载,也是相当分散的”[1]。本文从馆藏111姓1200多部客家族谱中,筛选出17姓26部记录闽西上杭客家人迁四川的谱牒文献,揭示那段上杭客家人携重资举家族,不远万里向四川迁移的历史,以补方志之不足。
一
上杭位于福建省西部,东临龙岩,西面武平,北连长汀,东北接连城,东南面与永定接壤,西南角与广东省毗连。由于上杭扼古朝航道之要冲,上下百里,支流纵横,是连接粤东地区的水上交通枢纽。得天独厚自然地理环境,唐宋以来,上杭这片土地吸引了众多客家先民在这里开基立业,繁衍生息,成为李、张、丘、廖、吕、游、周、黎等几十姓客家人的发祥地和聚散中心。明中叶以后,由于人口对于土地的压力不断增加,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促使着开基上杭的客家人以上杭为祖地,裔孙不断向闽、粤、赣、湘、台等地播迁、发展,并拓展到东南亚各国及海外,上杭成为众多客家人的祖居地。
明未清初,历经战乱浩劫的四川,人口锐减,土著无几,几成废墟。招民开垦,成为清政府迅速重建四川社会的方略。为此,清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招徕移民实川:顺治十年,清政府提出“四川荒地,官给牛种,听兵民开垦,酌量补还价值”的政策,宣布“凡抛荒田地,无论有主无主,任人尽力开垦,永给为业”以招徕本籍逃散人口归籍;康熙七年(1668年)九月,巡抚张德地以四川历史上曾大量招民垦荒为理由,请求朝廷扩大招垦范围,鼓励湖广等外省农民进川垦荒;康熙十年规定招集外省人来川插占落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康熙二十九年规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等等。清政府开发四川的富民政策,对四川易于致富的大肆宣染,以及富饶省份所蕴藏商机,对于长期生活在田少粮缺的上杭客家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强大的磁力场。上杭客家人“闻迅即裹资西进”,有的“负耒挟资”、有的“闻椘蜀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山水雄奇荡心豁目,携李贺囊”、有的“贸迁入蜀”、有的“携千金举家族”直迁几千里之外四川或辗转入川。下面笔者举搜寻26部族谱中记载各氏移川史实为例:
1、《(闽杭)孔氏宗谱:五卷又首一卷》[2]载,孔丘传五十四代孙思铭,讳新,妣刘恭人,世居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孔家渡九龙桥。元至治年间,孔思铭设任汀州“世乱霸回因寓家上杭西门宣德方入编在城里第二图七甲民籍”,遂为该支孔氏入闽始祖、上杭孔氏肇基祖。孔思
①刘正刚著:《闽粤客家人在四川》第52页。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
② [清]孔昭音、孔繁光等修:《(闽杭)孔氏宗谱:五卷又首一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上杭客家族谱馆蒇索书号(下同) K820.9/37
铭裔孙迁四川的有三支:兴缵,字习福,子五:毓详、毓许、毓评、毓訷、毓詹俱移居四川;继连,字兆连,移居四川夔州东香县;继开,字兆裔,移居四川。
2、《冯氏族谱》(民国版)载:冯氏“原住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平安里图乡财溪村尾秧田角下”,冯胜兴生四子:汉玉、德玉、云玉、清玉。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四祖公“向母李孺人筹商迁往蜀地,母氏欣然。于是四公捡束行李,上奉老母,下挈妻孥,全家祖孙三代共十二人,由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平安里图乡财溪村尾秧田角下,迁四川省直隶资州内江县东乡观音里镇龙桥居住。汉玉、德玉、云玉、清玉四公为冯氏入川祖”[1]。
3、《闽杭包氏族谱》[2] 载,包氏入闽始祖字十郎,号纯白,讳始仁,于宋孝宗隆兴间,得选汀州教授,由江西建昌府南城包家坊入闽,“尝知上杭县事,解组后遂隐居小陈坑而奠宅焉”,为闽杭包一世祖。包纯白裔孙迁四川各地的有七支:
世系 |
迁者 |
迁往地点 |
世系 |
迁者 |
迁往地点 |
15 |
包珽其、包璘其、包玮其、 包瑢其、包瓆其、包璒其 |
俱移四川 |
16 |
包兰卿 |
迁四川 |
17 |
包乾泰 |
迁四川南溪县 |
17 |
包丰南 |
迁四川云阳县 |
17 |
包纶音 |
迁四川巴县 |
18 |
包庆余 |
迁四川犍为县五通桥 |
18 |
包德贵,号车毕,携三、 四子家祥、家庆 |
移四川。 |